Skip to main content

日常的奇观:上海宝山89丘地块文化中心

被围挡遮蔽、湮没在连绵住区里的场地,无声无息地遗落在城市的日常里。其实,这片土壤深藏着社会主义生活实验的历史基因。曾经的厂区周边,有沸腾的集体生活,共享互助的社区精神,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连结。时光流转轮回,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02街坊89丘地块文化中心的设计和建设,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重新激活开放共享和丰富活跃的场所基因。在单调无趣以住宅区为主的附近,植入一个高能量原子核,为平常生活和平常人提供一个开放和丰富的场所,让相遇、分享、爱好、健身、演出等等,都成为自家附近方便到达的可能性。这将是一个平常人的舞台,一个日常的奇观。

文化中心的设计有意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个访客,因此其设计彻底打开了建筑物传统的盒子似的外观。一层层复合楼板以多变的形态相互交织、叠加、融为一体,形成一座看似简单却富于层次的聚落式单体建筑。机电系统被嵌入楼板的空腔之中,从而使得楼板之间的可占据空间保持宽敞通透。一条时隐时现、缓缓折叠上升的步道用漫游的方式联系各层,而核心筒内的楼梯与电梯则提供直接的垂直交通。这座社区文化中心以其丰富的功能,以及展现在外的人流,共同向城市展示了这座建筑的独特身份与定义。

OPEN借此次项目为契机,在日益紧迫的气候危机中重新思考建造的方式:如何用尽量少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效果?建筑师借鉴中国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利用自然通风与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性,并充分发挥上海温和气候下半户外空间与自然采光的优势,从而显著降低能耗。设计中融入了大量带顶的半户外空间,建筑师将其称为“气候空间”(climatic spaces),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居住建筑。这些气候空间通过折叠门与室内相连;在上海漫长的无需空调的季节里,人们的活动自然地延伸至这些空间,使其兼具交通与使用功能。它们既提升了舒适度,又引导自然气流,使动线空间实现双重效用。同时,鉴于社区文化中心基于不同时段的多样化能耗需求,建筑被划分为若干独立区域,并按时间分区独立管理,以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

文化中心如同一座共生的森林,由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构成;每个功能空间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建筑采用室外竹木饰面与耐腐硬木,为文化中心注入了温暖质感与持久耐用性。各层建筑空间都设有带座位的种植池,以及层叠屏风式的可食用与观赏植物微型花园;它们由周边居民共同维护,由此强化人与建筑、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因为文化中心位于一二八纪念路与岭南路的交汇处,其地理位置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参与丰富的社区活动。建筑沿两侧街道的退界形成了开放空间,在地面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市民活动场所。面向一二八纪念路的下沉广场将自然光引入地下的多种公共空间,比如小剧场与半室外茶室,并在需要时实现灵活独立的出入管理。场地南侧一排高大的樟树被完整保留,成为重要的景观元素。樟树下蜿蜒的哲学道则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宜人的漫步与休憩空间。

正如一片森林的构成远不止于树木本身,更包含了其他多样的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系统,文化中心在其提供的日常活动中亦蕴含着丰富的活力。它的尺度虽不宏大,却内容充盈,成为了一个汇聚社区人气的核心。它使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得以被看见、被赞颂,让社区本身成为了鲜活生动的奇观。


x
Scan Q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