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书院
山峰书院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是山峰双语学校的核心建筑。作为一座多功能的文体中心,它也为周边的新城提供亟需的文化设施。
建筑师受传统山水画的启发,尤其是在山水中交织叠加的、在留白里蕴含的无限的时间与空间。这也是一个从精神上致敬苏州园林的项目,在唤起传统记忆的同时,直面当代城市和教育的实际问题,在有限的场地内,尝试以丰富的空间高效地容纳多样的活动,并将四季更迭、自然变化带入空间的日常里。
“实”与“空”
山峰书院为近2000名学生提供校园里最重要的共享公共空间,它包含了剧场、展览、图书馆、体育馆、舞蹈健身教室、游泳池、咖啡厅等非常复合的功能。
考虑到文体中心里各项功能空间的高使用密度,以及使用者(从小学到高中的师生们)的巨大数量,建筑师决定将通常意义上的一栋核心建筑分解为五个不同的体量并拉开一些距离,由此产生的空隙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园子。空的庭园和实的建筑之间是带平屋顶的游廊,以及柱子和它们移动的影子所定义出的空。游廊的屋顶上是第五个园子——百草园,栽种草本植物包括香料作物,是一个休闲社交空间,也方便地连结其上下的各个主要的建筑功能。
庭院和游廊,这些建筑师在高密度的校园里着意创造出的“空”,如同山水画里的留白,是呼吸的空间,予人片刻的松弛和放空。阳光、树影、天空、雨水、落叶——大自然变化的瞬间都蕴藏在这些留白中。在苏州常见的雨天里,四通八达的游廊也庇护着师生们的活动和穿行。
交织重叠的实与空之间,是自然的气息流转;是多重时间与空间线索的穿插与蒙太奇般的共存;是视线和听觉穿越层层的院落、植物和建筑所遇到的丰富体验;是意念在还未消失的过去、尚未发生的未来和可触摸的当下之间的往复游走。
“内”与“外”
面对周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实体的建筑本身取代了围墙,形成一个内向的整体,与周围的忙碌与喧嚣隔绝开来。人在这一方天地中,对内心观照、与自然对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采取一种封闭的姿态,相反,这栋没有围墙的建筑以不影响学校安全的方式向城市打开。在设计初期,建筑师与负责校园规划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紧密合作,将建筑放置在临近主要街道的位置,并将书院大门作为校园的主入口。
作为连接校园和城市的界面,山峰书院可以方便地与周围社区共享许多设施。小剧场设置单独的出入口,可以单独面向社会开放;咖啡厅面向街道打开,为接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个愉悦的等侯场所;假期的时候,千人剧场和体育馆也都可以向社会开放。
“动”与“静”
山峰书院里的五座建筑体量分别包含阅读、体育和表演艺术的功能,它们明暗相间、动静结合,既统一于一个整体,又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体育馆是一个漂浮的盒子,透明地面向秋园和学校操场,让学生们在自然的围绕中奔跑跳跃。上部的混凝土外立面上凹入的三角形图案组成抽象的肌理。一个室外网球场在体育馆屋顶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
能量立方拥有一个半地下的游泳馆。阳光照在建筑外的景观水池里,并经由首层连续的落地玻璃反射在游泳池的白色铝板天花上,形成灵动的波光。健身房、舞蹈教室等小空间则分布在游泳馆之上的几个楼层。
图书馆由垂直的“藏书楼”和水平的庭院式阅读空间(环绕夏园水庭)组成。藏书楼的书架之间散落着书架模数的水平窗,中间是一个被漫射光柔和照亮的阶梯阅读空间。水庭里涌泉晃动的涟漪折射到阅读空间的天花和墙壁上。
春园和冬园之间是一栋特别的小建筑,上部是一个由天窗照亮的光影讲堂,随着光线的移动而变换着色彩。下面则是一个多功能的黑匣子小剧场,既可封闭演出,也可面向冬园打开。
五个体量中最大的是剧场,醒目的弧面屋顶也恰巧在靠近主入口处达到顶峰。而在较低的一侧,屋顶则特意露出一个椭圆形的洞口,下方是一个室外竹园。竹园对外面向城市和街道,对内则位于剧场侧台的上方,这也是一个让小演员们在候场的时候休息和放松的露台。
传统与当代
建筑立面由小木模板白色混凝土浇筑,唤起对苏州园林里白墙的记忆,但混凝土比白色涂料更结实和耐候,解决了传统白粉墙需要经常维护以防霉变和开裂的问题,会大幅度减少学校未来对建筑维护的投入。混凝土表面的木纹带来了温暖的质感。
考虑到苏州多雨的气候,建筑师在多处设计了特别的溢水口和散水。特别的石头、江南的植物、传统的铺装,以及不同的水景,都被融入到设计之中。在建筑临街的广场上,不同铺装的地面、水景和成荫的绿树,将园林含蓄地延续到城市界面。
穿行于山峰书院,建筑形成变换的景框和一层层的近景、中景、远景,让人的体验在实与空、内与外、动与静、传统与当代之间不断转换。如同意识流般的多个时间和空间的线索交织共存,构成丰富的感官体验。
概况
年份:
城市: 苏州, 中国
建筑面积: 13,676
用地面积: -
类型: 建筑
业主: 山峰教育集团
状态: 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