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
-
美术馆消失计划 ( )
OPEN“上海种子”展览设计 @ 喜马拉雅美术馆 这个实验性设计旨在打破传统博物馆建筑中艺术品之间,以及艺术品与公众之间的壁垒,从而在艺术品(此语境下则是展览项目)之间,以及展览项目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
-
流动快乐站 ( )
作为全球城市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城市环境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变得越来越糟。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愈加难以保证向所有人提供满意的基础设施服务,它原本应是提供交往、消费与生产的公共空间,如今却成了人们生存的“竞技场”。 为了那些在城市中被剥夺了快乐的人们,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一个四处穿行的移动站点,把缺失的活动直接带给他们。这些移动站点由不同尺度的旧车辆改造而成,在可能的街头巷尾停靠,展开它灵活的车载建筑,就能变身为一个临时的乐园。 这些流动的社区中心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实现,并且不占用宝贵的土地,就好像是许多国家都拥有的“市政服务大厦”的迷你版。它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全城的服务网络,将公共空间的真正意义还给市民:提供人人都可享受的快乐。
-
流动快乐站 ( )
作为全球城市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城市环境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变得越来越糟。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愈加难以保证向所有人提供满意的基础设施服务,它原本应是提供交往、消费与生产的公共空间,如今却成了人们生存的“竞技场”。 为了那些在城市中被剥夺了快乐的人们,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一个四处穿行的移动站点,把缺失的活动直接带给他们。这些移动站点由不同尺度的旧车辆改造而成,在可能的街头巷尾停靠,展开它灵活的车载建筑,就能变身为一个临时的乐园。 这些流动的社区中心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实现,并且不占用宝贵的土地,就好像是许多国家都拥有的“市政服务大厦”的迷你版。它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全城的服务网络,将公共空间的真正意义还给市民:提供人人都可享受的快乐。
-
二环2049流动剧场 ( )
“二环2049”流动剧场是开放建筑为“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制作的多媒体装置项目,以展示开放建筑的城市研究项目之一 ,“二环2049”。OPEN设计了两套装置并展览于两处不同的场地。 在位于中华世纪坛的开幕展的场地,开放建筑设计了一个置于可移动金属框架之上的“电影盒子”。 这个电影盒子的形状是一个迷你放映厅,内部纯黑,两个50寸的LED电视屏幕被放在“放映厅”的末端。“二环2049”的电影在这两个屏幕上以互动的方式被不停地循环播放。观众通过位于盒子最前面,与视线水平的横向开口来“看电影”,好像是早期的“拉洋片”。一个特殊的VIP窗口开设在盒子的侧面,是设计师的一个玩笑,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大栅栏的展览空间,是一个破旧四合院里的一个小房间,周围是一些被废弃的工厂厂房。开放建筑将其变为一个老式的特殊家庭影院。生锈的墙壁和天花板被漆成鲜艳的橙色,为房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窗户被换成了嵌入老电视的胶合板箱。这个电视箱对着院子播放。另一台老电视被放置于紧靠墙壁的老式柜子上面。电视前面放了两排木凳。两台电视同步播放“二环2049”的电影,一台向外,一台朝内。房间角落里现有的水槽也被涂成与墙壁同样的颜色,并被用于展示展览的小册子。所有的装置和家具都购置于北京的二手市场。
-
二环2049流动剧场 ( )
“二环2049”流动剧场是开放建筑为“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制作的多媒体装置项目,以展示开放建筑的城市研究项目之一 ,“二环2049”。OPEN设计了两套装置并展览于两处不同的场地。 在位于中华世纪坛的开幕展的场地,开放建筑设计了一个置于可移动金属框架之上的“电影盒子”。 这个电影盒子的形状是一个迷你放映厅,内部纯黑,两个50寸的LED电视屏幕被放在“放映厅”的末端。“二环2049”的电影在这两个屏幕上以互动的方式被不停地循环播放。观众通过位于盒子最前面,与视线水平的横向开口来“看电影”,好像是早期的“拉洋片”。一个特殊的VIP窗口开设在盒子的侧面,是设计师的一个玩笑,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大栅栏的展览空间,是一个破旧四合院里的一个小房间,周围是一些被废弃的工厂厂房。开放建筑将其变为一个老式的特殊家庭影院。生锈的墙壁和天花板被漆成鲜艳的橙色,为房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窗户被换成了嵌入老电视的胶合板箱。这个电视箱对着院子播放。另一台老电视被放置于紧靠墙壁的老式柜子上面。电视前面放了两排木凳。两台电视同步播放“二环2049”的电影,一台向外,一台朝内。房间角落里现有的水槽也被涂成与墙壁同样的颜色,并被用于展示展览的小册子。所有的装置和家具都购置于北京的二手市场。
-
红线公园 ( )
我们为2009城市双年展而准备的这个装置是从同名的一个城市研究项目演变而来的。这个项目不应被当成构造严谨或时尚前卫的设计师作品来看待,因其实际为自发式草根城市改造的建成范例,主旨是倡导围墙内的居民将封闭社区逐渐地改进成开放式居民区,并将城市公园带到每家每户的门前。 “红线”是建设用地的控制线,红线之内是高墙围合封闭起来的居住小区。“红线公园”的诞生来自对中国当代两个重要城市现状问题的批判。一方面,都市人性化公共空间紧缺,比如公园稀缺;另一方面,封闭小区的围墙不但占用了大面积的宝贵空间,而且割裂城市肌理,严重地降低了城市效率。 “红线公园”意图将红色边界线上的围墙改造成线性的公园单元系统。此项目被定义为开放式设计,由设计师,手工匠人和小区里的普通居民共同出谋划策,合力完成,而设计的“源编码”由OPEN编制。这个“源编码”包括独立单元的尺寸和一系列确定公园公共特性的关键词。这样公园单元的形态和创意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鼓励小区的居民来自发改造属于自己的社区。
-
红线公园 ( )
我们为2009城市双年展而准备的这个装置是从同名的一个城市研究项目演变而来的。这个项目不应被当成构造严谨或时尚前卫的设计师作品来看待,因其实际为自发式草根城市改造的建成范例,主旨是倡导围墙内的居民将封闭社区逐渐地改进成开放式居民区,并将城市公园带到每家每户的门前。 “红线”是建设用地的控制线,红线之内是高墙围合封闭起来的居住小区。“红线公园”的诞生来自对中国当代两个重要城市现状问题的批判。一方面,都市人性化公共空间紧缺,比如公园稀缺;另一方面,封闭小区的围墙不但占用了大面积的宝贵空间,而且割裂城市肌理,严重地降低了城市效率。 “红线公园”意图将红色边界线上的围墙改造成线性的公园单元系统。此项目被定义为开放式设计,由设计师,手工匠人和小区里的普通居民共同出谋划策,合力完成,而设计的“源编码”由OPEN编制。这个“源编码”包括独立单元的尺寸和一系列确定公园公共特性的关键词。这样公园单元的形态和创意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鼓励小区的居民来自发改造属于自己的社区。